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02 15:59:16  浏览:884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新闻出版署关于实施《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各有关单位:
由全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修订的《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国家标准,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其编号和名称为:GB/T788-1999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代替GB/T788-1987)
该标准自2000年5月1日起实施,所有出版、印刷、发行单位须遵照执行。



2000年1月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保监会关于禁止强制销售保险的紧急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监会关于禁止强制销售保险的紧急通知

保监消保〔2013〕634号



各保险公司、各保监局:

  近期,部分互联网网站销售火车票时向消费者强制搭售保险的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影响了保险业的社会形象。为防范和遏制类似事件发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强迫消费者订立保险合同

  《保险法》第11条明确规定:“订立保险合同,应当协商一致,遵循公平原则确立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第131条规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利用行政权力、职务或者职业便利及其他不正当手段强迫、引诱或者限制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

  各公司在开展保险业务活动中,要严格遵守《保险法》的合同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合法权益。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购买保险的外,禁止以任何形式利用不正当手段直接或通过保险中介强迫消费者订立保险合同。

  二、全面排查清理,加强销售行为管理

  各公司要认真执行各项监管规定,确保销售管理严格、销售行为规范。要全面清理排查保险销售中可能存在的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问题,重点排查直销渠道、保险中介渠道的销售行为是否依法合规,特别是群众反映突出的飞机票、火车票、汽车票、旅游门票等销售环节强制搭售短期意外保险问题。对排查出的问题要立即整改,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严肃追究相关机构和人员责任。要认真梳理销售业务流程,分析查找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完善销售管理环节监督机制,加强对保险中介业务的销售管理,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各公司应于2013年11月30日前将排查清理工作情况书面报告保监会消保局,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排查清理工作开展情况,排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整改情况等。

  三、加强监管,严厉查处强制销售保险的违法违规行为

  各保监局要密切关注保险市场状况,加强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销售行为的监管工作,督促当地保险机构不断提高保险销售服务水平。要加大对辖区内各公司强制销售保险排查清理工作的组织和督导,确保排查工作取得实效。要在公司排查的同时,根据消费者投诉和日常监管情况,加大对强制销售保险行为的检查力度。对查实的案件,要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保险机构和责任人,及时向社会公开通报。




                         中国保监会

                        2013年8月27日









简述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划分

韩召峰


  民事法律事实,是民法的基本概念,指民法认可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民事法律规范本身并不能在当事人之间引起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只是表明民事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可能性。但是,法律可以根据需要,规定一些事实条件,在发生这些事实时,就使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这些由法律规定、能够产生一定嫠后果的事实,就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出现时,产生如下法律后果:
  第一,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只有通过法律事实,才能使民事法律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转化为当事人实际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第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因法律事实的出现而导致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通常包括:主体变更(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发生变化);内容变更(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的范围和性质上发生变化);客体变更(客体发生变化)。
  第三,引起民事法律关系消灭,使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不再存在。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根据是事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法律事实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事件,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行为,是指当事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可分为表示行为和非表示行为。表示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和准民事行为;非表示行为是指事实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基于其意志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民事行为是实现行为人自由意志的民法工具,是最主要的民一法律事实。
  准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和有助于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相关事实因素的意愿表达或事实通知行为。
  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一定行为,一旦符合了法律的构成要件,不管当事人主观上的是否有确立、变更或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都会由于法律的规定,从而引起的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行为。事实行为有全法的,也有不合法的。从事智力创造活动,拾得遗失物、漂流物等属于合法的事实行为;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则是不合法的事实行为。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的相互结合为根据。民事法律事实的区分,其主要价值在于:民法对于民事行为以及准民事行为的调整采取意思主义的调控方式,主要依据民事主体的意思安排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事件以及事实行为的调整采取法定主义的调控方式,只要符合法律认可的事实构成,法律会直接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安排作出决定。


北安市人民法院 韩召峰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